原先以為會劃不到這一場的座位的,雖然說是請人幫忙劃位的,但總還是期待可以全部依照自己的計畫在走,真是有點小不理性的期待。雖然早就知道了是會上院線的片子,總還是希望在影展先睹為快,為了什麼呢?或許是為了那趕影展的氛圍或者映後的導演Q&A吧。
劃到的位子是第一排的旁邊,一開場就橋好了斜半邊位置,但沒想到居然被廣告給嚇了一跳。因為廣告是濃密睫毛膏,結尾口號還給他變形了一下,害我以為坐在這邊看人都是歪的,幸好,只是廠商的小技巧跟我的錯覺罷了,謝天謝地。
其實我覺得看電影這回事,本來就是會各有各的感想的,如果真要去理解什麼從導演、製片或剪接師來的答案的話,感覺真的是比較技術上的問題了。不過,去了解別人的看法,他看電影的方法,也是另一個觀點就是了。

對於這部片,早就知道是由許多段不同導演拍攝的有關發生在巴黎的"愛"(不全是愛情的說),或許是之前的經驗或是自己的預期影響,總期待著在最後會把這十幾段故事稍稍連結起來,就像是「Love actually」類似的方法。不過,沒有。這造成了我映後短暫的失望,不過,為什麼我要每段故事都有個結果才行?難道已經被制約的嗎?難道我不能自己想像來的嗎?連我自己都不禁氣自己怎麼這麼頑固!
不過雖然有這樣的預先了解,還是對於手法上,感覺頗新鮮。更對於其中總合起來愛的多元化,而感到驚喜。或許我太習慣把愛的定義給窄化了,又或者還有很多形式的愛,是我所還未體會的。起初看見每段片子前都有個人名與地區名,電影知識尚淺的我還以為是導演好心幫我們提醒其中主角的名字呢!後來隨著出現自己較清楚的導演名稱之後,才驚覺剛剛自己的愚蠢,還好沒有人一起陪我來看,不然要是跟他分享了這一個的話,會有多糗!
如果說看電影需要作筆記的話,我想這部片可能還滿需要的。跟隨著故事的情節與人物,其實都與所在地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但是身處於外國的我,實在無法一下子就理解出關聯來,我絕的是可惜但是也直得深入研究的部分。
妙的是,其中有為澳洲籍的杜可風導演導的13區(如果記憶沒錯的話),倒是我比較不懂得一段,或許是因為語言的熟悉,反而讓我比較不投入的去看單純的影像,更被突然響起的「我的天空...為何掛滿濕的淚」而牽去了魂,這可是我所沒有預料到的一點。但是整部片子不僅包含瑪得蓮區的吸血鬼之愛、聖丹尼斯區的女演員與視障男孩之愛、遊客對城市的愛、馬黑區男孩版的「愛情,不用翻譯」...影片的多元化與流暢性令我不得不佩服與喜愛。映後製片間剪接師也提議我們可以再去看一次這部片子,當下覺得商業味很重,但是現在想起來倒覺得的確值得慢慢細細品味。不過可惜的是很多精采的情節,是第二次看不會再有驚喜的部分就是了。不過因為位置與自己精神的關係,我覺得這部片子我尚未看的很透徹,或許真的會再去看一遍也說不一定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yl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